close

    前文所提日本在秋天,天氣涼爽時有種種運動競賽,

更須提到日本國技<相撲>,<相撲>是個傳統又特殊,

古時稱武藝或武道,近年來稱格鬪技、或歸類為運動。

    由相撲協會每單月就舉辦一次,一年計東京有三場,

大阪、名古屋、福岡各一場。

場地需要有個<土俵 dohyou >即沙土堆積的

四方形場地,場邊用粗大麻繩編織成圓圈,

比賽時選手出了圓圈,就被判決為輸了是要出局的。

比賽時間都在星期天開場,稱為初日,費時兩週的時間,

開賽第8天為中日,最後閉幕時也在週日,

就是決賽稱為<千秋樂> 

 

 相撲的人選來自大學或高中的相撲部畢業生,

在小時候即立志走上此路,因為需要達到相當的噸位,

飲食的方面大量攝取,就是要達到<>的標準。

每年的選拔以高度、重量、健康為基準才能入圍,

磅體重只能穿一件短褲,求其公平性,

也有來自國外的有志者,例如夏威夷出身的小錦及曙,

來自蒙古的朝青龍,都曾入主相撲的最高地位横綱。

入圍後才由各<部屋>招攬在門下,各部屋的負責人,

全數是相撲界退下的前輩,自立門戶訓練相撲的人才,

在選拔時能尋獲未經琢磨的鑽石,經年累月的訓練後,

有可能成為明日相撲之星。

從事相撲的人統稱為<力士>,進入部屋的力士稱

負責人為<師匠 SHISOU>

負責人的太太稱為<女将 OKAMI>

打點整個部屋的瑣碎家務,就像家庭的媽媽一般,

尤其飲食方面力士都是大胃王,剛進來的新手也要當

伙頭軍幫忙下廚打雜,最為人知的料理就是大雜燴鍋,

放了肉丸或魚、大量的青菜,又簡單又營養,

稱為<ちゃんこなべ tyankonabe>

 

 比賽時各部屋的力士分成東西軍,因階級不一出場

順序就不同,階級分成幕內及幕外,幕內等級較高,

是一般人比較熟悉的横綱大関関脇小結前頭

至於幕下就是剛出道的力士,名稱也很多如序之口等,

每場出席比賽的勝利次數多,爬升的等級就更快,

最高就是横綱。頭髮綁髻的是幕內力士才有資格,

其他的小咖還不行,綁髻是每場比賽前必須打理的,

專門且固定的師傅在負責梳頭,愈有名氣的力士退休時,

還會公開舉辦斷髮式的儀式,退休的力士因體力的限制,

通常見好即收,退下力士之職有人以<部屋>來教育英才,

有從事相撲比賽電視的解說員,當然也有些表現

普通的力士就急流而退,從事種種行業,

最多的就是開店賣<ちゃんこなべ>

 力士們除了隔月出場比賽外,有人邀請的話還會去

各地方做表演賽,甚至出國的巡迴賽。

大女兒就讀幼稚園時,當地區域曾邀請力士來表演賽,

當時來的是有名的力士,夏威夷出身的<KONISHIKI>

整個人胖又高大,小朋友在跟前幾乎是小巫見大巫。

而且追溯到初到日本當年,正值11月九州比賽期間,

因住家就在體育館附近,也就是舊相撲比賽場地,

每天從窗戶往外就看到,穿著和服、腳蹬夾腳木屐、

手拿著布包袱的力士,三三兩兩的要去比賽,

不過小咖的才會自己去的,階級高的力士是有專車接送,

部屋在出場的地區,都設有行腳的地方,

當然一定要有土俵,每天的練習是日課,

食宿由後援會在管理。

 旅居日本多年,有機會去看過一次相撲比賽,

有位華僑朋友剛好有票,邀請我去觀賞,

幾個外國人對遊戲規則不甚了解,依票上記載開賽時間,

七早八早就入場了,還依人數拿了便當,

進場內看到只有少數觀眾而已,我們就從10點開始觀看,

中午享受了便當後,陸陸續續人潮稍微增加,

到下午415分全席爆滿,

比賽氣氛炒的熱騰騰直到6點散場。

看了比賽後才稍微知道一些相撲的規則,

原來前面都是些新手在比賽,

一般觀眾都等到大咖出來才會入場,

不過我們笑談,從頭看到尾直回票價。

 順便提到相撲座席的價碼,靠近土俵票價較貴,

稱為<タマリ席tamarisekiI>

每張票約14千日幣,副帶座墊的座席,

在往上面就稱為<桝席 masuseki>

用四方的木頭框框圍著,裡面也有座墊,

可分2個人或3個人座位,每個人約11千日幣,

愈往上面視線較差,就是家庭式的桝席價碼4萬日幣,

一家四口平分就只要5千日幣,除此外還有椅子的位置,

就在2000-5000日幣左右,

也有準備輪椅席配合身障朋友觀賞,

可見觀賞相撲的群眾之多,不愧有日本國技之名。

 

**土俵**

土俵.jpg  

 

**力士**

 力士.jpg   

 

**專門的師傅幫忙在綁髮髻**

綁髮.jpg  

**ちゃんこ鍋**

ちゃんこ鍋 (1).jpg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ishiki 的頭像
    nishiki

    nishik的娓娓道來東瀛事

    nish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